天辰会员登录:郦波:文化自信,从语文课开始

天辰会员新闻 发布时间:2024-03-12 浏览:

天辰会员登录:郦波:文化自信,从语文课开始

郦波:文化自信,从语文课开始

龙年伊始,我再度受邀参加山东卫视《超级语文课》的节目录制。对于《超级语文课》,我个人极为期待。节目的形式非常简单,就是邀请全国各地优秀的语文老师来上课,已经做到了第三季,每年我都会在节目中遇到“本色当行”的好老师,听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课。《超级语文课》已经是我不愿错过的“一年一会”。

我喜欢《超级语文课》的另一个原因,是因为这个节目是目前传媒领域唯一一个助力语文教育的节目。我是一位“语文老教师”了,一直思考的就是如何做好“语文教育”,因为她是母语教育,是塑造一个真正中国人的“基础工程”。今年的春节有一个热搜,叫“终于读懂了《送东阳马生序》”。中国人过年要“回家”,而这个热搜就是中国人的“精神回家”。通过一次多年后集

体的“读懂”,我们完成了一次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,而这种“认同”,准确地说,是从当年的语文课开始形成的。

而所以称为“超级”,是因为这个终极目标极难做到,要为这种语文教育的“打动”建一个坐标轴的话,横轴就是“文字—文学—文化—文明”,纵轴就是“理解—认同—践行”。老师的“构课”是要找到两轴之间最美妙的曲线,何其难也!横轴要的是“才”,纵轴看的是“艺”,才艺俱佳,才是真正的“超级老师”。

有幸的是,三年的《超级语文课》参与过程中,我和多位这样的“超级老师”结缘。其中的佼佼者有青年教师勾文君,同学们喜欢叫她勾子老师,她和另一位优秀教师苜蓿的双师课堂《孔乙己》,就是“超级语文课”的典型案例:两位老师先是通过互动课堂情景代入,教室成了咸亨酒店,所有的学生都成了酒店里的那些看客,老师带着学生们跟着文本,一起“看”孔乙己,一起“笑”孔乙己,从一开始的老师带着“笑”,逐渐让学生自己“笑”,互相揣摩应该怎样“笑”,这就是最生动的“理解”。接着在“小看客”们意犹未尽之时,提出了课堂最核心的问题-“看与被看”,“你们在看谁,谁又在看你们”,看似艰涩的鲁迅小说,这一刻成为了哪怕是小学生也能亲身代入的文学思考和文化认同。最后,两位老师给出了课堂的“灵魂一击”:今后的生活中,你想要做谁?孔乙己?看客?还是其他?从“理解”到“实践”,融通“文字”到“文明”,这就是我心目中的“超级语文课”。如果孩子们可以这样去“遇见”孔乙己和鲁迅,相信“读懂”的感动会即刻生成,而且这种感动将伴随其一生,不断生出新意,从而真正认同这个文学符号背后所链接的民族文化基因。

像勾子这样的“超级老师”和《孔乙己》这样的“超级课堂”。过去两年的《超级语文课》中还有很多:来自牡丹江的教研员赵昭老师,一堂《月光曲》让人感叹在小学的课堂上也可以“奇谐流美、文韵飞扬”;任教于无锡天一中学的唐缨老师,用方言诵读真正解码了李清照《声声慢》的“啮齿痛心”;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的刘从良老师,用一张人物图谱就带学生走进了《鸿门宴》。这一堂堂从节目传播出去精品语文课,最终会助力全国语文老师,化为千千万万的优秀课堂,成为“文化自信”的一块块基石。

今年《超级语文课》第三季的录制,给了我更多惊喜。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教师崭露头角,出现了“准00后”的教坛新锐;课堂也不断刷新着我的认知,甚至看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语文课中的巧妙运用。“文化自信”从来不是空中楼阁,也不是固步自封。正是这些不断前进的语文教育工作者,用一堂堂凝聚其心血的语文课,在每一个中国人的人格养成中,垒砌起自信的地基。期待第三季《超级语文课》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的语文课堂。

(郦波,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,国际华文教育委员会委员。)

免责声明:

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

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本文由天辰会员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

本文链接: http://1lawyers.org/orgNews/81.html

返回顶部